心靈影音:在擁有勇氣後,與阿德勒學教養。
1411
次閱讀
作者 李于欣臨床心理師
大林慈濟醫院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奧地利人,是一名精神科醫師與心理學家,開創個體心理學,而與佛洛伊德和榮格齊名為心理學的三巨頭。在西方,一戰後個體心理學漸發揮其影響力成為心理學的顯學,而在亞洲則直至2014年日籍哲學家岸見一郎著述「被討厭的勇氣」一書後始獲許多關注和討論。如果你曾因此閱覽和了解過阿德勒的心理學,那你可能會知道目的論、自卑感、生活型態和家庭星座…等概念,得到許多心理困擾來自人際的想法,並認識到社會性在人生命中的重要性。但你或許不知道阿德勒心理學也被廣泛運用到教育心理學,教導家長和教育者如何有效教養出自律、責任感和合作的孩子。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簡・尼爾森博士(Jane Nelsen Ed. D.)在扶養七個孩子過程中親身嘗試和應用阿德勒的教養理念,獲益匪淺,而致力於推廣「正向教養」。現在讓這套正向教養顛覆你的教養觀念,指不定也能成為在教養中迷航的你一盏明燈。
一、放棄「想要讓孩子表現更好,我們必須要讓他感覺更糟」的瘋狂想法
小杰由媽媽陪同來到身心科就診時已是一個令人相當頭疼的孩子。在學校,他屢次挑釁同儕和反抗師長;在家,他情緒易怒且穢言不離口。媽媽和小杰進入測驗室後,媽媽即不間斷細數小杰這些行為問題,並間歇轉頭數落小杰,而安靜坐在媽媽鄰座的小杰從臭著臉漸漸氣得脹紅了雙頰,最後在測驗室內我親身經歷了小杰的情緒暴走和偏差行為。與此同時,媽媽指著小杰對我說:「你看你看,他就是都這樣愛生氣和生起氣來很糟糕,我總是告訴他這樣有誰會喜歡你,但為什麼他就是無法改變。」
許多家長都存在要讓孩子改正問題,我們必須要讓孩子知道他有多不好的迷思,似乎在我們用力批評孩子和摧毀孩子自信後他們可以發展出「我真的很壞,所以我要努力變好的想法。」然而事實是,在管教孩子乃至人際間,甲方的責罵和批判常帶來乙方的反駁和不悅,最終溝通破局而雙方皆不願改變,而乙方低落的情緒也無法協助他表現得更好。阿德勒主張,人生而平等,平等不是指孩子與成人要享有完全相等待遇,但是相處上成人和孩子都應該獲得尊重。溫和堅定的正向教養則能以溫和的態度創造親子間合作的氛圍,並透過堅定的規範為孩子設立生活規則,讓孩子能在不損害自我價值下學會家庭、學校以致社會的運作規則,成為一個合作者。
二、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就是挫敗的孩子
恩恩因發展略後於同儕而自三歲起於兒童發展聯合評估門診追蹤發展狀況。三歲的恩恩口語和認知能力稍弱,但是一個外向開朗的孩子,所以團隊只給了恩恩父母一些提升和促進學習的建議,並無參與治療的需要。四歲和五歲的恩恩入讀了幼兒園,各方面能力仍有點落後,但不造成學習上的障礙。然恩恩媽媽擔心的卻是恩恩在上學後情緒穩定性較差了,總感覺一點不順心就生氣且沒有耐性。六歲就讀國小的恩恩再次來到測驗室,這次卻是因為恩恩出現了明顯情緒和人際困擾。媽媽說恩恩除了抗拒學習和寫作業外,現在遊戲中落敗就會發脾氣大哭和指責其他人,所以在團體生活中老師深為恩恩的情緒困擾外,同學也漸漸不喜和他一起玩了。此外,恩恩並有許多捉弄同學和故意搗蛋的行為,並益發故意。在經過測驗和治療的深入觀察和了解後,我理解到恩恩在課業學習和競賽活動中累積的許多挫敗感,並且不知道如何面對這些情緒,而唯有做那些所謂「壞孩子」的行為時能讓自己受到大家注意和感覺自己很厲害。
阿德勒提出「目的論」,指出每個人的行為一定都有目的。而研究阿德勒的心理學家德瑞克斯(Rudolf Dreikurs)認為人是群聚動物,孩子更是,所以孩子不當行為背後的目的是尋找歸屬感和價值感,但用錯了方式。若當孩子出現不當行為時,我們能穿過表面的行為窺視到背後的目的,我們就更能同理孩子的情緒和展現有效的應對方式。
三、好的教養方式是能產生長期效果的
初見到阿迪時他顯得漫不經心,對於我安排活動一臉不感興趣和不屑貌,而在對團體中肆意妄為,無視團體規範和成人的限制。很難想像這樣的神情出現在一個七八歲的孩子身上,更難想像的是阿迪有一對管教非常嚴格的父母。阿迪的父母是藍領階級,工作忙碌而勞力吃重,但很注重孩子的教養,尤其對家中唯一的男孩子阿迪更是寄予厚望,因此從小阿迪犯了錯都會收到嚴厲的懲罰。阿迪自幼就是活潑的小男孩,在公眾場合跑來跑去、不小心弄壞東西、沒收玩具、忘記把作業帶回家和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的小錯沒少出過,所以受過父母數不盡次數的責罵、體罰甚至於皮肉上的責打。阿迪爸媽原本認為這些懲罰很有效呀,阿迪犯錯的行為減少了,但是漸漸地阿迪對管教的反抗情緒和行為增加,甚至有時後故意違反規則激怒父母。
在傳統教養觀念上,懲罰幾乎是最常被使用的教養手段,而對於減少孩子的困擾行為也可見立竿見影的效果,然而頻繁的懲罰常造成親子疏離,親子疏離後孩子更不服從管教,而懲罰的效益也逐次遞減。正向教養揭示懲罰會帶來憎恨(不公平!我無法信任大人)、報復(現在你們占上風,但是我會討回來的)、叛逆(我就偏要違反你的想法,以證明我不需要照你的話做)和退縮(偷偷摸摸地做和我很壞)的四個後果,且無法教導和建立孩子正確行為,而缺乏長期效果。阿德勒的教養期許親子以合作的態度找出問題的解決方式,能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中執行有意義的貢獻,並感受到自己的歸屬感和價值感。
美國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教育並不是一個告知和被告知事情,而是一個主動和建設性的過程」。同樣地,正向教養也認為懲罰是一種被動地回應,有效的教養需要努力和技巧。正向教養期勉教育者能運用正確的教養技巧培養出有歸屬感、有能力、有價值感和有勇氣的孩子,培養出社會意識。然而,阿德勒的概念中也提出「犯錯是學習的最佳機會」,所以不要擔心曾在缺乏觀念或情緒驅使下展現了不當的教養行為,在教養的路上你或孩子的錯誤都是讓你們成為更好的人/教育者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