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影音:在大選的激情過後,您跟著敗選一起憂鬱了嗎?

2376
次閱讀

作者     李志謙臨床心理師

             嘉義基督教醫院 臨床心理中心

              在台灣每隔幾年就會面臨一次激情的選舉,我們的情緒會隨著選情的加溫而激盪。當局勢充滿懸念,離選舉日越近,緊張焦慮也隨之增加。每一次的新聞報導、民調公佈、辯論實況都會牽扯著支持者的心。在投票日之前,若兩軍勢均力敵,雙方支持者既是充滿希望、卻又害怕失望,在焦躁與矛盾的情緒下迎接投票日的到來。選舉總有輸贏,當支持的候選人順利當選,那自然是喜不勝收,就像支持的球隊贏了比賽一樣,可以開心地討論上好一段時間。但若自己支持的政黨或候選人失敗,那便是另一個世界,在這世界中已喪失希望,原本相信的理想與目標都化為泡影,宛若身陷冰窖,永世不得翻身。

              美國2016年的總統大選過後,也同樣產生一群因希拉蕊的失敗而情緒低落的民眾,社會與心理學者自然不會放過這個絕佳的研究機會。Pitcho-Prelorentzos  等人(2018)嘗試找尋哪些因素可能會提高選後的憂鬱與焦慮程度,結果發現以下因素與較高的心理痛苦有關:

 1.政治對自己的重要性高

               當我們對某件事具有熱忱,覺得自己有能力投入、有能力改變它,那麼這件事對我們的重要性便會提高,這就是心理學常用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政治自我效能(political self-efficacy)便是此概念的延伸,當您認為自己有能力參與政治討論、造勢活動,甚至有機會貢獻己力影響選舉結果時,政治自我效能便較高。如果支持的政黨勝選,高政治自我效能者會更加地歡天喜地;相反地,若支持的對象不幸落敗,高政治自我效能反而會引起更強烈的心理不適。支持者會感受到自己的努力付諸東流,對自己也對世界感到失望。

 2.新媒體使用頻率高

               相對於電視、報紙等舊媒體,新媒體指的是社交網路諸如新聞討論區、臉書、推特、youtube等服務。因為在新媒體中,有許多參與討論,甚至筆戰的機會,無形中便會使自己的立場更加鮮明,政治對自己生活的重要性也隨之提高,同時也會提高政治自我效能感。在選戰過程中若在新媒體投入的心力高,敗選所帶來的痛苦感受也會更高。

 3.政治傾向袒露程度高

                政治傾向明確,且願意對外袒露者,也代表著她/他是越忠誠的支持者,當所支持的政黨選舉失利,所承受的壓力自然也就更大。

 4.年齡較輕者

                年輕人恰好是新媒體使用頻率最高的族群,當選戰從傳統造勢打到網路空戰時,青年世代的參與與投入便顯著提高。

                當然,上述因素取自於美國大選的經驗,我們的文化背景與選舉風氣與美國仍有相當多的差異,此結果不見得會在台灣重現。但這篇研究的核心概念—「政治自我效能感」,可以作為選後情緒低落高風險群的篩選參考。若您在選前投入程度高,又有明確的政治傾向,認為政治對生活影響甚鉅,那麼支持對象的敗選就會帶來相當大的痛苦,需要謹慎處理敗選對您造成的影響。

CADCH

面對敗選的失落,我們可以這樣想

                勝敗乃兵家常事,在選戰如此頻繁的台灣,我們所支持的對象或政黨,不可能每一次都站在順風處,順利贏得選戰,面對敗選的失落便是每個人都可能經歷的經驗。選舉歸選舉,生活還是得繼續下去。以下有幾種可以協助自己調整想法的技巧,供大家嘗試。

 1.選輸就世界末日了:那選舉會毀滅世界幾次?

               我們會很習慣將支持的政黨或候選人的失敗連結到未來無望、民主已死、甚至國家滅亡等嚴重後果,這類想法可歸類在「災難化思考」,思考歷程過於跳躍,在證據不充分的情況下,便直接推論出可怕的後果。

                面對災難化思考,我們可以這樣回應:這件事真正發生的機率有多高?如果真的發生了,對自己有什麼影響?如果真的產生影響,要如何收拾與面對?在逐一檢視這些問題以後,心中的擔憂就不再那麼模糊不定,降低未知與模糊,便可使焦慮感減少。

 2.在時間的洪流中,我們站在什麼位置?

                將時間尺度拉大,想想四年後、八年後,甚至五十年後的狀況,這次的敗選在歷史的洪流中可能就顯得微不足道。除此之外,也不可忽略每一次選舉歷程都會逐漸形塑選民的智慧與共識,經過長時間的累積以後,民主制度將更加成熟,這次的失敗也是民主體制演化中重要的歷程。

 3.重拾政治以外的熱情

              想想自己在這次選舉前,最喜歡做什麼事,自己人生價值中,除了政治以外,還有什麼事情也是同樣重要?是興趣嗎?或是嗜好;是家人嗎?或是好友,這些都是天然的心理滋養因子。歷經選戰的辛苦與緊繃之後,記得要讓自己好好休息、好好重拾對自己有意義的事情。

               上述這些方法並不是讓我們對政治冷感或是自欺欺人,而是避免自己在激烈情緒拉扯中耗竭殆盡,在保有理性思考與平穩情緒的情況下,才能繼續維持關心政治的熱情。平淡才可細水長流。

               其他在選戰過程中保持冷靜平靜的策略,請參閱李昆樺老師所寫的「看心理系教授給的6個『選舉不憂鬱』小叮嚀」,裡面有更加全面的叮嚀,大家記得也要看喔!

CADCH

Reference:

Pitcho-Prelorentzos, S., Kaniasty, K., Hamama-Raz, Y., Goodwin, R., Ring, L., Ben-Ezra, M., & Mahat-Shamir, M. (2018).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ost-election psychological distress: The case of the 2016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Psychiatry research266, 1-4.

在大選的激情過後,您跟著敗選一起憂鬱了嗎?